close

因為我得了腦膜炎
所以,來介紹一下腦膜炎
此外,我還做了腰椎穿刺~~嚇死我了

細菌性腦膜炎~

細菌性腦膜炎兒科嚴重病症死亡率高且有嚴重後遺症新生兒及一歲以下嬰兒最易被感染,以小男孩、免疫缺損、先天性神經管缺損、頭部外傷的小孩為好發族群。
致病原因
˙新生兒期:B群鏈球菌、大腸桿菌,多因敗血B群鏈症擴散而來。
˙嬰兒期:
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常自咽喉感染,進入血液,再侵入腦膜。
常見症狀
˙細菌性腦膜炎,臨床症狀分兩型──
猛爆性:感染後數小時就表現症狀,腦水腫可致死。
潛在性:起初病情不能定型,隨後再出現腦膜炎症狀。
˙新生兒及嬰兒 ── 臨床症狀不明確、體溫不穩、哭鬧不安、呼吸暫停或急促、心跳減緩或加速、餵食不良、嗜睡等。
˙兒童期 ── 出現發燒、頭痛、噁心嘔吐、嗜睡、意識模糊、中樞神經等症狀,包僵硬、抽搐、腦壓增高、昏迷等。
治療趨勢
˙依據腰椎穿刺腦脊髓液培養出來的細菌,選擇抗生素,靜脈注射7~14天。
˙年齡越小死亡率越高,新生兒15~30%,兒童10%。
˙為求時效,在細菌培養報告尚未出來之前,依照兒童年齡層、常見的致病菌選用抗生素。等待報告確認病原之後,再做調整。
˙成功的支持性療法是渡過急性危險期的關鍵,包括降低腦壓,適度而不過量的點滴輸液;神智不清的患兒應禁食。
醫師的小叮嚀
˙年齡越小死亡率越高,新生兒15~30%,兒童10%。
˙併發症及後遺症50%,硬腦膜下水腫、水腦、腦神經受損、癲癇、聽力障礙、視力損傷。
˙母體產道若帶B群鏈球菌,應在生產前治好,以免感染新生兒。
˙一歲以內嬰兒注射嗜血桿菌(Hib)疫苗,二歲以上幼兒注射肺炎雙球菌疫苗,可以預防這些細菌引起的腦膜炎。

病毒性腦膜炎~

    病毒所感染的腦膜炎又稱之為「無菌性腦膜炎」,但病毒性腦膜炎其
臨床表徵與細菌性腦膜炎大同小異,兩者都會出現高燒、頭痛、心跳過
速、呼吸不規律、對光敏感以及嘔吐或痙攣,嚴重者或許更伴隨著癲癇
、失明、記憶力喪失或者耳聾的現象。
   
根據解剖生理學的觀點來說,人類的中樞神經(包括大小腦以及脊髓神
經系統)的外層,是由三種不同的被膜所被覆著的,最外層叫做硬腦膜
,中層叫做蜘蛛網膜,而直接覆蓋在腦部的就叫軟腦膜;而在蜘蛛網膜
以及軟腦膜之間有一微小的空間叫做蜘蛛網膜下腔,其中充滿著一種特
別的體液叫做腦脊髓液,是由腦室中的特殊分化構造的微血管叢稱之為
脈絡叢所分泌出來的液體,其在蜘蛛網膜下腔循環後,亦再被吸收回血
液循環中。
腦脊髓液的主要功能是為了保護中樞神經系統,而可以消彌由外力所導
致中樞神經系統的震盪力;此外,腦脊髓液亦提供廢物輸送往血液循環
的媒介,但假若
腦脊髓液循環不良,甚至其中的管腔有所阻塞,則會逆
使腦室因而擴大,在臨床上便稱之為「水腦」。
  為何會導致腦膜炎呢?事實上,鄰近器官的感染,如
上呼吸道感染、耳
鼻喉系統感染,甚至頭顱局部的外傷感染,亦會使得其致病原進入腦脊
髓液而感染衍生腦膜炎。
常見引起腦膜炎的病原體包括有細菌、黴菌以
及病毒,而其中病毒性腦膜炎的致病病毒亦不算少數,其中包括有腸病
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腮腺炎病毒,以及皰疹病毒,而其中腸
病毒約佔百分之七十左右。
腸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腦膜炎亦會造成地區
性大流行,其主要藉由糞-口途徑傳染,而五至十歲的幼小孩童間感染
最多。
   在罹患腦膜炎的早期,罹患者除了具有上述常見的症狀之外,或許在臨
床上亦會出現頸部僵硬(即罹患者在平躺下來時,因疼痛無法使得頸部
向前胸彎曲)的典型臨床表徵。
   病毒性腦膜炎的確定診斷要靠抽取腦脊髓液的生化學的檢查而得知,因
為病毒性腦膜炎腦脊髓液之內容物與細菌性腦膜炎有所不同
;此外,特
定的血液或脊髓液的病毒或細菌培養也是必要的。
病毒性腦膜炎一旦被
確定診斷,只需給予症狀性治療,通常在發病後三至五天左右便可完全
恢復;然而少數一歲以上之罹患者會衍生聽力、智力或者運動神經傷害
的後遺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inwai0821 的頭像
    mainwai0821

    mainwai0821的部落格

    mainwai0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